【推文】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背景下医疗设备降本增效实践探索

发布者:涂 时间:2024-01-12 09:35:13
分享至:

【摘 要】在国家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背景下,作为临床诊疗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现代医院经济投入重要方面的医疗设备,其管理水平仍亟待提升以适应医院新发展要求。当前,医疗设备“重采购、轻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面临采购流程监督、运行效率提升、使用质量控制、绩效评价数据有效获取等多方面难题。本文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践为例,通过落实党委领导、服务医院发展定位、对照大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标准、加强信息支撑和注重人才培养等,促进医疗设备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关键词】公立医院 运营管理 医疗设备 降本增效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中指出,要规范公立医院经济活动,防范和管控内部运营风险;《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分析评价,完善空间和设施设备管理。医疗设备作为临床诊疗的重要工具,其质量控制和应用管理水平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紧密相连。医疗设备管理是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高质量管理体系和规范医院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当前医疗设备存在因客观及主观因素造成的管理不足问题,成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制约因素,影响设备功能的充分发挥,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甚至滋生廉政风险、制约运营效率提升。本文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案例医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及“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背景下,结合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和实践经验,探索优化精细化管理路径和支撑体系的发展思路,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效能。

1 医疗设备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1.1 采购监督不到位,推高采购成本

医疗设备采购费用高昂,占据医院经济投入相当大的比重,直接关系着医院的运行成本,同时也是廉政风险的重点控制环节。当前,对于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的监督还不完善:一方面,采购流程透明度不足, 导致监管困难,难以追溯。另一方面,采购流程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临床科室与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有遗漏、错误等情况发生,导致采购效率较低下,耗时较长,消耗资金较多。再者,供应商信息不透明,造成对供应商的履约能力、经营状况难以评估,导致出现陪标、合同违约、售后服务不能保证等问题。部分厂商过分宣传医疗设备功能的独特性、来源的单一性等,增加议价难度,推高采购成本

1.2 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精细化管理难

由于医疗设备数量庞大、品种繁多,部分医院资产管理制度比较粗放,未结合医院实际针对各环节制定有章可循的制度办法,从而导致执行过程中缺乏可参考制度,资产管理流于形式。在进行盘点清查时,通常的人工盘点往往只能关注有无设备,而对每台设备的存放、使用、定期保养、维护等情况,以及调拨和使用效能监控难度大。医院缺乏从购置到报废的日常统筹跟踪机制,实物、台账与财务账之间存在差异,容易出现账目不清、账物不符、有账无实等情况。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设备容易损坏、闲置、丢失、非正常损毁或报废后处置不合规等,导致医疗设备资源浪费。

1.1 质控落实不到位,影响使用质量

医疗机构虽然越来越意识到医疗设备质控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关标准文件,但多是宏观层面的规定,并未进行细化,内容差异也很大,缺乏统一标准。还有一部分质控工作的开展以应付上级检查为主,对自身岗位权责认识不明,质控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医疗设备的质控工作需要多方参与,要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以保证质控工作的科学性。专业质控人员缺乏、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制约了医疗设备质控工作的开展。质控工作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当前多由医院负责医疗设备管理的医工人员兼职完成,由于本职工作任务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执行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1.2 信息化程度不足,考评数据获取难

当前,医院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单一,设备运行数据一般由使用部门非专职人员人工填报汇总,相关指标数据获取没有做到规范统一,造成数据统计不准确、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设备运行状态并提供数据决策支持。同时,缺乏资产实物和价值同步变动机制,难以形成资产管理、成本收益管理、绩效管理相互对接的资产信息。一些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程度不高,难以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效益、效率的量化评估,导致预算管理、效益分析、绩效评价难度加大, 管理的时效性和精准性难以得到保证,更无法实现动态优化。同时,虽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的数据,但还需要人工进行统计、分析等,难以实现智慧化管理。

1.3 专业人才不足,导致维护成本高

当前,专业管理人员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年龄断层、学历结构老化、分工不科学等现实问题,导致医院医疗设备维护成本居高不下。部分医院仍以被动式维修居多,维修周期长、效率低、响应不及时,造成设备开机率低、临床满意度低等情况。同时,由于缺乏前瞻性预算计划和定期保养,容易导致设备维修频率较高、临时仓促维修多、维保费用高等,影响设备整体效率发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设备资源浪费,增加了医院运营成本[11]。再者,医疗设备厂商掌握核心技术,常以技术保密、整部件更换为由抬高维修维护成本,也使得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技术监督方面存在模糊空间。

案例医院医疗设备降本增效管理实践

2.1 落实党委领导,加强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复杂、专业化程度高,需要临床、医技等使用科室及相关职能部门高效配合。在院党委统一规划下,成立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任组长,医务、护理、财务、审计、纪委、医工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医工部协调具体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医院定期开展“职能部门作风效能建设行动”, 院级领导牵头,由医院从总体战略高度统筹规划,作为医院阶段性发展目标纳入纲领性规划文件,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路径的实践和支撑体系的建立,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作为。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实施细则,从规划落实到考核改进,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特别针对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规划和运行管理,医院充分发挥党委在“三重一大”中的决策作用,从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等多方面把关,优化资源配置

2.2 把握医院定位,服务发展大局

区域重点三甲医院,肩负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任务,应配备与本区域人口相适应的常规医疗设备,同时也应配备代表区域医疗高水平的先进设备。这有利于疑难病例的诊治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案例医院根据国家关于医药卫生发展的整体规划部署,以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医院为目标,以“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服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苏州市“531” 工程建设要求。依托现有资源,积极组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等5个城市疾病协同救治中心。同时,根据中心需要,合理规划论证相关医疗设备配置,统筹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在区域医联体框架下,加强医疗设备资源协调管理,实现医疗设备资源共享、应急调配、同质化管理和检查结果互认,有效避免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进一步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2.3 对照国家标准,推进绩效考核

对照大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设备维修保障及质量控制管理方面入手,既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又要提升运营水平,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13]。社会效益层面包括医疗设备诊疗阳性率、设备运行能力以及设备资源保存情况等。避免为了经济效益而开展过度检查,同时既要为患者检查提供便利,还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将全部医疗设备用于应急救治的能力等。经济效益层面包括医疗设备的采购和使用管理,做到科学论证、合理配置,提高资金效益,杜绝资源浪费。

注重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及质量控制管理,构建质控体系,培养专业人员,借助专业质控设备,有效开展质控工作。制定预防性维护维修计划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性维护,开展日常保养和维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对临床使用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和定期开展培训,保障操作使用的高效规范。

2.4强化信息支撑,提升决策质量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测评考核系统平台,多指标多维度对考核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挖掘出数据的价值,有效提高考核测评效率, 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与“业务云”“档案云”“数据云”相结合,形成对医疗设备运行状态全方位、多层次智慧化管理,帮助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快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案例医院以原值100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为切入点,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定期评价。以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设备在线运行状态,对开机时长、功能利用率、阳性率、收益情况、折旧情况、盈亏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医疗设备资源的科学配置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提高医疗设备资源管理水平。同时,将运行数据反馈到医疗设备预算管理中,实现预算绩效的准确评价和医疗设备科学配置。

2.5注重人才培养,实现持续发展

临床工程师是保障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安全有效运行和科学规划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根据临床科室诊疗特点、工作环境、设备工作原理及个人能力等合理调配。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有效增强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整体效能, 更好适应医疗设备技术含量提升和精细化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的要求。案例医院借鉴全科医师培养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开展“一专多能”型临床工程师培养,建立包括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与医护协同、应急保障演练等内容的全科临床工程师培养体系,并完善评价体系与配套保障措施。实现临床工程师平时有分工、应急可替补,兼顾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与临床医技护理密切协作并进行积极互动, 开展更高水平的“实时”医疗设备保障服务,助力医疗技术进步和医院高质量发展。

3 实践成效

案例医院自2020年底开展优化医院运营管理实践以来,针对医疗设备管理,在院党委统一领导下,实现了从规划配置、招标采购到运行管理的全程监督。通过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实现了纪律监督,有效降低了医疗设备采购相关廉政风险。从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等多方面把关,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相关诊疗技术的提升,医疗设备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升,开机率、阳性率处于合理区间。医疗设备综合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全院医疗设备自修率提高11.3%, 维保修费用下降8.2%,设备有效开机率明显提高,医疗器械月均使用饱和度、月均检查收入与之前(20192020年度)同期比较,均出现显著增长。在有关医疗设备保障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医务人员满意度由2019的80.12%提升到2021年的93.69%;患者满意度由2019 年的79.12%提升到2021年的90.69%,实现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4 结语

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公立医院医疗设备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采购成本高、精细化管理不足、使用质量得不到保证、信息化水平低、专业人才不足等痛点难点问题。对照《意见》指示要求,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实现医疗设备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和节约高效利用。不以单纯压缩预算、降低成本为目标,而是提高现有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以及合理规划医疗设备资源的高质量配置为突破口。以党建引领,主动服务医院发展大局,对照国家标准,加强信息支撑,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等,建立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制度。着眼长远,既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通过“提质、增效”实现“降本”目标,推动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效能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三智医管公众号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医疗行业面临的 5 大绩效挑战,你是否了解?        下一篇:没有了